福建林业发展历史福建:林權改革 喚醒群山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8-28 11:10    浏览:

[返回]

  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635.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7651億元,是原來的12倍﹔ 2002年以來,全省森林覆蓋率淨增4.6個百分點,達65.12%,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20多年來,林改充分調動了林農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林業生產力,促進林業發展、林農增收和林區和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眼下,福建正著力建設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開展以“多方得益、多式聯營、多重服務”為重點的“三多”改革試點,推進改革系統集成、深化升級,持續為全國林改探路子、出經驗、作示范。

  一本是林權証。上面清晰地注明:林地所有權歸集體,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歸林農。

  1994年,34歲的洪集體看准了木材市場行情,回到老家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梨樹村經營林業。那時,集體林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名義上人人有份,但誰也說不清楚哪片林子是自己的。“公家林”面臨“五難”——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扑救難動員、林業產業難發展、造林育林難投入、望著青山難收益。洪集體從村裡包下的山場,也遭遇類似的尷尬。

  “千年鐵樹開了花,田地回了家﹔何時鐵樹又開花,林地何時回到家?”這是千千萬萬林農的心聲。

  2003年,在永安、武平等地探索的基礎上,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以“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3年后,全省基本完成明晰產權主體改革,實現分山到戶、確權頒証。洪集體也在這時領到了屬於自己的林權証,從此可以心無旁騖地“把山當田耕”。

  另一本是林地經營權証。憑借它,洪集體陸續向沙縣農商銀行申請了500萬元貸款。

  沙縣是小吃業重地,每年大量人口外出經營小吃,不少林地閑置。洪集體開始廣泛流轉林地,到2014年,他經營的山場規模達3800畝。不過,林地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林農,實際經營者除了一紙流轉合同,沒有任何憑証。洪集體心裡沒底。

  2015年,沙縣在全省率先開展林地“三權分置”改革——將林地經營權從承包權中剝離出來,賦予實際經營者權屬証明、經營權登記、經營權抵押等權益,頒發全省首批林地經營權証。“持証上山”后,洪集體底氣更足了。如今,他經營的沙縣夏茂鎮青錢柳家庭林場發展起了林下種養、森林旅游等新業態。

  兩本証,誕生於林改的不同階段,串聯起林改的歷史,也求解了多方利益主體的“最大公約數”。從中不難剖解福建推進林改的底層邏輯:多方得益,興林富民。

  20多年前,林改首先實現了“耕者有其山”,賦予農民更多生產資料。隨著林改向縱深推進,更多的主體參與其中,更多利益方需要兼顧。

  “我們圍繞林權確權登記、監管、流轉、評估、抵押、處置、調處、退出等方面進行流程再造、系統優化。”福建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福建正加快形成權屬清晰、責權利統一、保護嚴格、流轉有序、監管有效的集體林權制度,完善權益保護和互利共贏機制,確保林農、經營者、集體、社會多方得益。

  上個月,光澤縣聖豐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從縣不動產登記中心領到了全縣首批3本林下空間經營權不動產証,涉及林地面積60畝。近年來,光澤縣林下中草藥種植方興未艾。但中草藥種植周期長、成本高,許多經營者並非林權証持有者,難以獲得信貸支持。為此,當地在不動產登記系統內增設“林下空間經營權証”登記類型,為林下經濟經營者發放林下空間經營權証,為經營者賦權,為林下經濟賦能。

  近日,永春縣達埔鎮洪步村領到了首張綠票。村民小組以175畝造林地塊入股,與當地國企永春縣永綠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造林。后者根據投資情況折算股份,面向村民小組制發收益權憑証——綠票,並負責造林與經營管理。村民小組每年可憑票獲得4.9萬元預分紅,還可通過流轉、交易、質押等方式提前變現。

  近年來,福建各地相繼發行林票、地票、碳票、生態票、綠票、竹票等林業票証。盡管產品形態不盡相同,但開發理念基本一致:合作經營,推動林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折資量化,將林業資源轉化為証券化資產,讓廣大林農獲得更多財產性收益。

  林改通過“分山到戶”破題,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但林權分散化、破碎化等問題隨之出現。一方面,單家獨戶經營,不利於實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林農普遍缺少資金、技術不強、經營理念落后,跟不上林業現代化步調。

  “我們圍繞育苗、造林、管護、撫育、間伐、主伐、加工、開發等林業產業發展全鏈條,引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立體精致經營、主體復合經營、三產鏈接經營等多式聯營。”福建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福建把多式聯營作為深化林改突破點,大力發展林業新質生產力,通過創利保障分利。

  放眼福建群山,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構成了林業經營新型矩陣,成為引領林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上個月,話劇《樹魂》在周寧縣首演。舞台上,主人公林守根一家三代造林守林的故事震撼人心﹔舞台下,故事的原型黃振芳老人開荒種樹的故事家喻戶曉。40多年前,黃振芳敢為人先,創辦家庭林場。如今,1207畝林子早已郁郁蔥蔥。一家人利用廣袤的森林資源,帶領鄉親們發展林下養蜂,種植紫靈芝等中草藥,讓“三庫+碳庫”重要理念在閩東莽莽深山有了具象化體現。

  放眼福建群山,多種形式的合作加速推進,擁有資源的集體、林農,與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優勢的國有林場走到了一起,共同奔赴林業現代化。

  在閩北順昌縣,林業資源可以存入“銀行”生“利息”。當地創新“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林業股份合作經營模式,通過“一村一平台、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一縣一數庫”方式,引導林農將分散林地存入“銀行”,由國有林場統一經營管理。

  放眼福建群山,林業產業有了更多綠色打開方式,“藏富於林,藏福於林”的夢想正照進現實。

  近年來,福建大力扶持發展木材加工、竹業、花卉種苗、森林旅游、林下經濟、木本糧油等特色產業,積極開發林業碳匯。“森林糧庫”不斷壯大,“不砍樹也能致富”,“賣空氣”也能掙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持續拓寬。今年上半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619億元,同比增長5.9%。

  “什麼時候採伐,自己說了算。”最近,武平縣下壩鄉大成村林農劉維河向鄉林業站提出了20立方米杉木採伐申請,當天就拿到了採伐許可証。

  老劉是村裡的造林大戶,經營著近3000畝林地。按照過去的政策,採伐自家人工商品林受到採伐限額、採伐方式、採伐年齡等限制。其中,人工杉木、馬尾鬆的主伐年齡分別為26年和31年。市場好的時候,林木還沒到採伐年限﹔家裡急需用錢的時候,也不能隨時隨地採伐變現。

  近年來,福建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探索適度放寬林木採伐限制。去年,龍岩市在前期下調杉木、馬尾鬆主伐年齡的基礎上,在全市開展人工商品林林權所有者自主確定採伐類型和主伐年齡。劉維河說,林農擁有了更大的經營自主權與財產處置權,經營林業信心倍增。

  “林業經營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專業性強,林業經營者單打獨斗,往往力有所不逮,有賴於多元服務體系支撐。”福建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在深化林改過程中,福建不斷優化生產技術、經營管理、金融保險、林業碳匯、設施設備等多重服務,持續提升林業治理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為多方保利。

  林票變“鈔票”,武平縣林票持有者池良昌向當地信用社申請了當地第一筆9萬元的“林票貸”﹔“空氣”也能貸來真金白銀,周寧縣推出以碳匯收益權作質押的金融產品“鄉村振興·碳匯貸”……福建強化林業金融創新,積極開發符合林業生產特點的期限長、利率低、手續簡便的林業金融產品,進一步完善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五位一體”的風險防控體系。

  近年來,福建深入開展“林農點單、專家送餐”科技服務活動,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林業技術培訓。同時,發展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伐區調查設計、木竹檢驗、林業物証鑒定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省已培育發展各類林業社會化中介機構和造林、防火、採伐、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專業服務隊伍超900個,為林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流程社會化服務。

  福建全面實行小額採伐告知承諾審批,南平、三明、龍岩3個設區市林權所有者申請採伐人工商品林蓄積不超過30立方米的,其他設區市林權所有者申請採伐人工商品林蓄積不超過15立方米的,取消伐區設計、伐前查驗等程序,隻需簽署告知承諾書,即可辦理採伐許可証。同時,積極推廣使用林木採伐App,推動服務站點向基層延伸,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辦理”等服務。

  “我們將持續深化林改,加快建設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大力開展集體林權制度‘三多’改革試點,鼓勵各地先行探索,加快聯動推廣,強化系統集成,繼續為全國深化林改提供更多‘福建經驗’。”福建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記者 林淑霞 張輝)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