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林业发展历史纪实⼁走近福建建西体悟林业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8-10 16:15    浏览:

[返回]

  「嘿嘿,建设我们祖国,木材用途广又广,盖楼房,建工厂,铁路铺得万里长,奔腾的江河需要架桥梁。」

  木材之于建设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建国初期,木材极大程度支援了建设。201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0年华诞,在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期,由林业部门统一指导,在东北、东南多地划定了大片林区、林场,建设成立了育林、伐木、储木、加工一系列配套的森林工业系统。在南方,位于闽北山区的建瓯、南平、顺昌三地交界处,曾建立过直属南平市林业局的建西林区,1958年建成,至1964年改置建西县,1970年又被裁撤。本次实践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林业建设情况,以福建北部建西地区为具体案例,希望以小见大,了解当时的建设之艰辛、林业建设在地方上的具体发展情况。

  本次实践团队以复旦大学历史系、史地所同学组成,回到家乡闽北地区,通过采访老人、搜寻档案、收集照片等方式,梳理改革开放前南方林业发展的个案,考察新中国建立后建设蓬勃发展的盛况,讲述的精彩故事。

  建西地区位于福建南平的延平区、建瓯市、顺昌县三地交界处,原为建西县,1958年建立建西林区,1964年改置建西县,1970年裁撤后并入顺昌县管辖。建西镇距县城24公里。又名大埠岭,1976年成立建西镇,2006年撤销际会乡并入建西镇后,镇境分别与洋口镇、埔上镇、岚下乡、大历镇、延平区峡阳镇5个乡镇接壤。辖域面积129.95平方公里,辖有路兹、安下、际会、谢屯、南山、慈太、际滨、科头、元峰九个行政村和一个中心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8022人,其中农业人口13560人,占总人口的75.24 % 。民族以汉族为主,畲族、回族、壮族为少数居住的民族。

  据民国版《福建史稿》载: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李默(高阳人) 作《先考吏部府君行实》中写道:「高阳之产杉木也,比于楚材,岁中所伐,以亿万计。」说明了高阳林木蓄积量十分丰富,因此,当地早就有「砍不尽的高阳杉」之称。

  林区开发以前,建西当地只有一个鹭鸶口村,属南平市峡阳镇管辖。鹭鸶村当时人口300多人,没有工业,农忙时节村民基本从事传统农业耕作,农闲到外地打零工,在溪河流放木材是主要的副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亩产200多公斤。

  放大来看,民国时期,整个建西林区森林茂密,多为原始森林。边远林区交通闭塞,生产枝术陈旧,大量木材只能抛弃在大山之中。当地居民祖辈素有亦林亦农,依林养农的传统经营,农业耕作粗放,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没有工业,只靠林副业收入。当地村民用人工将鹭鹚溪沿岸杉木用人工扛挑到鹭鸶溪溪中,再靠人工筑草坝蓄水将木桐流放出大山外,大量的松杂木和偏远的森林,只能望而叹之。

  1956年底,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派出勘察部门到建瓯西部林区及大埠岭等地林区进行开发勘察。由林业部长沙水运设计院承担总体规划,经计划委员会审查批准,列为南方林区重点建设项目。

  1958年—1964年在建西投入3560万元人民币建设基金,把建西建设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森工联合企业。期间,至上而下刮起浮夸风,不结合实际,虚报产量,工业一哄而上,大起大落,农业脱离实际,盲目耕作,违背客观规律,多种经营被限制发展,市场供需紧缺。经过五年艰苦奋斗,仍胜利完成「二五」计划时期各项指标,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

  从1958年开发建西林区,建西国民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到1964年,在建西林区累计投入3560万元。经过五年艰苦奋斗,建西林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

  福建闽北地区是占据重要地位的林区,森林资源占全省的47%,木材产量占全省的70%。从1957年开始,由山东、江西、安徽、浙江和上海等省市先后两万多青年来到这里,建立了八十个国营伐木场,把木材年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为了进一步利用建西林区的丰富森林资源,50年代末在建西县成立林业局,因而使得「建西林区」闻名于省内外。

  建西的发展也不孚众望,从1958年林区开发至1970年撤销建置县的12年中,共造林25.12万亩,生产木材122.5万立方米,到材102.32万立方米,大批木材通过森林铁路运出大山,输送到省内外,支援各地建设。

  1964年因为林业管理体制龃龉,福建省上报决议设立建西县,统一领导建西林区的木材生产工作。建西林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形势变化,1970年建西被裁撤,进入了史册。

  1970年撤县之后,建西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原来建西人口大多从外地调来,对单位的隶属关系很强,单位一旦搬离,所属职工、家眷也必然离开。1992年,顺昌县林业委员会办公机构从建西搬迁至顺昌水南,其所属的林业系统单位相继搬迁顺昌水南,建西驻区单位和常住人口进一步减少。1982年人口普查中建西尚有近万人,到1990年普查降至9000人,2005年仅剩6000人左右。如今建西镇上人口尚不及三千,比大村稍好而已。2006年并入的际会乡人口甚至都是建西的1.5倍。但是由于建西交通条件更加便利,处于G528国道上,最终的合并结果是由较偏的际会乡并入建西。

  50年来,建西经济发展过程,是从一个没有工业的农村大队经济--县域经济--没有一个统一行政管理的区域经济--镇域经济,经历了波浪式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建西一步步走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虽然人口较少,但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进入小康。

  我们一行人25日首先到达的是建瓯市,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这里是更为便捷的交通中转。当天先来到了建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建瓯市档案馆查阅资料,一本本地方史志,一张张珍贵档案来到我们的面前。虽然说对于学历史专业的我们而言,古籍、档案并不陌生,但当我们真的开始寻着一个偶然的想法来到考察地,发现了留在这里的丰富史料时,那种激动、欣喜的心情是难以名状、妙不可言的。

  第二天的行程踏上了建西镇,当地政府已帮我们联系了熟悉地方掌故的黄永钊老先生,访谈之中,我们也对建西县林业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颇为有缘的是,一位以前的高中同学考到了建西镇政府做公务员,多年未曾联系,忽然相遇,令人感慨。晚上回程时我们错过了最后一班班车,幸亏同学也要回建瓯,顺路捎上了我们,否则恐怕我们一行还得在顺昌县城留宿了。

  中午,镇政府热情招待了我们的时间队伍,餐桌上,一份具有浓厚北方风味的凉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主任告诉我们,这里掌勺的厨师就是当时南下参与林业工作青年的后代。在建西县裁撤之后,有很大一部分青年随着离开建西,但也有一部分北方人在此落地生根。

  饭后匆匆别过,前往15公里之外的顺昌县城,进档案馆查阅资料。这次的收获颇为丰富,原建西县人民委员会、建西县委、建西县革委会等几个全宗的档案都完好地保留在了顺昌县档案馆。我们复制了不少,也抄录了大量目录,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天下乡访谈,第四天主要整理资料,晚上乘车返回上海。一路行程颇为紧凑,在当地的调研主要以收集资料为主。不得不说,针对建西县的资料确实丰富,不仅有政区调整、林权变革等主题,也可以讨论个人生活变迁、社会文化发展等内容。

  回城的路上,当地人感叹,建西县,好早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关心。遇上我们这几个「有心人」,许多上了点年纪的老人都颇为热情,想要给我们提供帮助,留下这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其实,我们能做恐怕也只有如此。建西县早已进入历史,而建西镇如今发展也已走上不同的轨道。铭记光辉历史,传承优良传统,开创美好未来,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此次调研我们是带着专业知识的背景出发的,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历史学的关怀。历史学人走进田野在今天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尤其明清以降地方社会的研究者,更需要走近历史现场,才能更好地感知过去发生的一切。以前我们总是听到历史学人高谈「人文关怀」,总是不太理解,至少没有切身体会。这次一路走来,才真的感受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的波澜壮阔,一位位伟大的小人物最终构成了我们的「大历史」,或许这才是田野真正教会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