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福建厦门落地。现场通过发放首批农业碳票,推动7755亩生态茶园、共计3350吨农业碳汇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签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乡村振兴工作融合发展。
农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农业减排固碳既是重要手段,又大有潜力。
“农业碳汇”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农业种植、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
《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强调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指导等方面工作。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挖掘农业减排固碳的潜力。
我国已经开展的碳汇项目中包括森林、草原、海洋等,而涉及农业的碳汇项目相对较少。
研究表明,我国的农田土壤具有明显的固碳减排潜力。在耕种、施肥、灌溉等农田土壤管理活动影响下,农业土壤的碳库的质和量会迅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整个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总量。
农田土壤碳汇是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增加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采用轮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使土壤有机碳库产生显著差别,让农田土壤由碳源转化为碳汇。农田土壤碳汇项目就是基于土壤固碳减排的功能,由排碳方对提供该种碳汇服务的固碳方付费,以抵消自己在环境中的排碳量。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配额管理、排放交易、核查与配额清缴、碳交易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奠定了碳交易体系的制度基础。截至2019年末,碳市场累计筹资逾780亿美元,资金用途主要用于支持能效提升、低碳交通、等。
作为重要的市场化减排工具,我国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由于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刚刚起步,还需针对政策框架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不足、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火电行业)于2017年底正式建立,2021年1月1日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据国家发改委测算,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将达到2.5亿吨,年成交额可达60亿元,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期间碳排放交易量预计会增加3~4倍,到2030年时预期累计交易额或超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