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这些穿越千年百年的三明春节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5-28 22:31    浏览:

[返回]

  急脚尊王信俗是忠山十八寨民间最隆重的信仰,它体现了人们祈求祥和平安、生活富裕的价值取向。传说急脚尊王原本是一位平素给人传递信件的邮差,走路快而急,帮人们做了许多好事,当他由人成神后,就被雕成了如今这种提脚急走的小孩形象。

  急脚尊王供奉在忠山十八寨的永兴庵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初九,人们都要将急脚尊王请出永兴庵,抬到他的办公地点无碍斋。一年中,人们只有这几天才能仰望到急脚尊王真容,因此,为了表达对其崇拜和尊敬,在整个迎神活动中家家吃斋,直到正月初九将其送回永兴庵开斋。

  小腔戏亦称“江西戏”、汉剧小腔,逐渐替代了当地原有的大腔戏。盖竹小腔戏音乐曲调以西皮、二黄为主,吸收梆子腔、道士腔和民间小调,用小嗓细音行腔唱戏,可根据不同剧目的剧情需要,选用不同的唱腔曲调,行当角色主要为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以及杂行。每逢重大节庆、庙会,小腔戏就来到村中云庆庵古戏台,为村民演出!

  “迎烛桥”也叫板凳龙,因单条“烛桥”形似板凳而著称,最初是一项百姓祭拜龙神,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如今渐渐演绎成别具一格的民俗项目。

  富口镇盖竹村的烛桥别具一格。在板凳上安放纸质灯箱,然后点燃灯箱内的蜡烛,灯箱上写满新春祝福语。每户出一板,每板约3米长连接起来,烛桥就长达200多米了。

  迎烛桥突出烛桥的造型变化,而又保持结队式行进。由于烛桥重且长,游走时极难掌握控制,要求头尾相顾,板板配合,节节相随。

  这项古老的习俗,寄托了劳动人民祈求吉祥平安、福佑中华、人寿年丰、驱邪灭灾的愿望。

  迎香龙,是沙县传统民俗之一。因其制作的材料是在约长1米的竹竿上扎上一束茅草(或稻草)作为龙身,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檀香,多由数十个龙身串成一条龙,故也叫串香龙。

  迎香龙多是由过去一年里家有喜事的厝主们牵头组织,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晚间,由喜好民俗活动的青壮年抬着香龙游走在族人和乡邻人家,接受族人和乡邻的叩拜和祈福,还在有喜事的厝主家门表演一番,最后在正月十五的夜里,将香龙龙身点燃投放到家乡的河道中,香龙入水把族人和乡邻的愿望带给先祖,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过火龙”是溪口村传统民俗活动,村民在地上铺成一条火路,将木炭烧得通红,勇士们在烧红的木炭上赤脚走过去,不会起泡,他们认为是因为神灵的护佑,长长的炭火路被村民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着,天气寒冷也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现场一片火热。不仅晚上的过火龙活动震撼人心,白天的仪式也同样欢乐。 “过火龙”活动象征着去掉霉气,换来新一年的福祉。

  “迎烛桥”是用竹子木板捆扎纸糊描绘,制做成上古神兽的模型,当地人称为“烛桥”。举行仪式时,以麒麟为头,狮子为尾,貔貅、狮、马、虎、四不相、角龙系列等四脚神兽组成,一般迎灯时不少于21桥,每桥长4米,由4人负责抬,迎灯时,前后各有一队锣鼓,连接成队伍,点亮蜡烛,到大街小巷踩街,当地人称为“迎烛桥”。

  “迎烛桥”时麒麟背负“天书”带队,狮子在后压阵,走街串巷驱赶邪煞,同时结合伏羲的太极、八卦、天门进行演练游走,寓意上天派神兽来赶走人间邪煞,给人间带去太平安康,以庆丰年盛世,繁荣昌盛。

  明溪胡坊茶花灯“灯”“丁”谐音,状似茶花的花灯,喻意家族兴旺、人丁两发。每年初五至十五,是胡坊古邑闹花灯、迎花灯的日子,百年古俗延袭不衰。后来,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花灯赏评”环节,临近元宵,族中长老先对各家精心制作的灯盏进行集中赏评,选出“灯魁”,之后灯魁引领全村花灯队伍巡游,配上迎灯音乐、舞蹈,更是锦上添花。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开门迎灯、鸣炮接灯、烧香拜灯、捧酒敬灯、跟随送灯。此时焰火升空,鼓乐齐鸣,鞭炮声震,村民互贺新春。

  相传,李家乡老翁李得保,家族人丁兴旺,父子颇有文才,一年春节,次子用纸壳做了五张“金魁”面具,由五个孙子戴着,手里各拿写着“恭贺新禧”“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红布条,并为他们排练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去向老人拜年,此举很得族中长老欣赏,当下约定每年正月初三及正月十四,邀请他们为各户“拜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从此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公王祭祀习俗,是清流县里田乡闻名远近的民俗。里田位于清流、宁化、长汀、连城四县交址,属旧时“四堡”客家人聚居地,这里保留着许多中原古俗礼仪,公王祭祀就是原生态保存下来的民间文庙祭祀礼仪。

  里田公王祭祀活动从每年正月初六至十七,时长达11天。祭祀活动排序严格,依次为正月初六晚出大鼓、金钹、直角、大铜号;初八出花灯;十三出香案;十四鉴明辅,公王游乡;十五回神。以祭祀为中心延伸出内容丰富的民俗表演,有客家狮阵、龙灯拜庙、鞭炮阵、傩面雷公雷婆巡游、走古事、旱船灯等等,引来观者如堵。整个活动至正月十五推向高潮。

  公王祭祀的精神核心是敬宗穆宗,崇儒尊老。村中年逾古稀的“大乡望”“耆公”和德高望重的“绅矜”,始终是祭祀中众望所归的领头人,对参与祭祀主体活动的人员以及所宴请宾客也有学历和学识要求,意在激励下一代发奋学习,建功立业。

  宁化古游傩,据传村里吴姓祖先外出经商,行舟途遇大水,多船沉覆,吴姓商船尚安,他见河面上漂来两只箱子,就请艄公把箱子打捞上来抬回客店,焚香默祷后把箱子打开,发现里面装的是七具形态狰狞的面具,于是他把面具摆在厅堂上加以祭祀,以求平安。

  岁月推移,演变为以后的 “梅山七圣”崇拜,祭祀也从吴姓扩大到夏姓、赖姓,至清末发展成全村人共同参与的庙会。“七圣”神威、灵验的传说故事流传开来,村民口耳相传,庙会日,远近十里八乡的民众都纷纷来到夏坊村赶庙会,信徒们怀着对“七圣”的崇敬和畏惧,跪求各种赐福,并接受“七圣”傩的竹枝鞭打,幸运的还讨到了“七圣”的竹枝回家,成为了夏坊村世代相传的民俗节庆。

  “闹春田”是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为纪念“五谷神”尝百草,种五谷的一项农耕民俗活动。

  每年正月初七,陈塘村家家户户都起了个大早,他们带着香烛鞭炮和供品,到本族香火厅敬祖宗,祁佑新年大吉大利,称“点岁火”。吉时一到,由村中长老率众人向神明祷告,祁佑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保佑合村平安,而后恭请菩萨下座,引泉水为菩萨沐浴,浴毕请入轿中。此时朝天铳响起,鞭炮烟花齐放,鼓乐声中,村民抬着“五谷神”,在龙灯、花船等民间演艺队伍簇拥下,环村。正午,迎神队伍回到村口,这时,十几个小伙子抬起“五谷神”冲入水田中狂奔,“闹春田”拉开序幕。“闹春田”最重要的是一个“闹”字,人们从田里挖起一团团泥巴摔向抬“五谷神”的人,摔泥巴、泼泥水、摔跤,相互追逐,相互嬉闹,直到个个成为泥人。尽兴之后,村民们在田边用清水洗濯“五谷神”,抬回庙中。

  舞龙也称为“耍龙灯”“龙灯舞”,人们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花灯,又名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群众的欢呼声中,龙灯队干劲十足,舞出了龙的壮观气势,也舞出了新时代建宁人的精气神,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展现了建宁人敢闯敢拼的精神。

  泰宁大源傩舞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祛疫、赶鬼、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动作简朴,刚劲,靠传承人口传身授,保持较多的原始韵味,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尤为独特的是大源傩舞的面具是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的,易于保存。

  每年正月十五是大源村最为热闹的节日。伴着牛皮鼓声,傩舞者头戴硬木凿刻的五官凶煞的面具,伴随着粗犷的节奏前后穿梭、跳跃腾挪,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与悠扬悦耳的丝竹之音相结合,营造出热烈狂欢而又祥和的景象。

  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六,是东石村村民约定俗成的制灯日,村民们集中在一起,边做灯边取长补短、相互观摩学习,鱼子灯制作代代相传。鱼子灯做成后,各家各户都挂在自家的神台上,每晚把灯点亮,以展示自家的辉煌和吉祥。

  每年元宵节是茶东坑舞灯游灯日,夜幕降临后,全村出动,各家高举各家灯,到村中祖厅集结,待到“三品铳”轰然三响,5位掌灯人已经站到了队伍前列,他们是大家推选出的村中德高望重长者,舞灯技艺好。掌灯人既要把鱼子灯舞得活灵活现,又不能出现烧灯现象,以确保节日的欢乐与安全。静待掌灯人一声令下,早排好的两列鱼子灯,从大门前左右两侧同时进入祖厅,村民们纷纷举出自家的鱼灯,加入浩浩荡荡的队列。这天夜晚,整个村庄灯火辉煌,人潮涌动,热闹非常,人们的喜悦、祝福都凝聚在这欢乐之中。

  是祭祀唐朝爱国将领张巡的古俗,俗称祭“跑马菩萨”,由南迁汉人从河南带入将乐,盛行于古镛镇玉华苦竹村。

  祭祀活动于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由主祭人员事先备好马匹,鸣炮焚香,从祭坛请下张巡将军木雕像,换上战袍,外穿戴盔甲,背上插数面令旗,穿戴完毕扶上马背,祭祀队伍才可出发。队伍由彩旗队引道,依次是檀香炉、宝剑、跑马将军和护卫队、祈祷队、锣鼓队等,最后面跟随着一支人数众多的信徒队伍。跑马将军沿村巡游,沿途人家都要顶礼膜拜。从村头到村尾,游毕百余户人家,便进入最精彩的“跑马”程序。跑马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模式,村中执事点燃三连铳,持鞭人猛抽一鞭,马须应声朝前飞奔,连跑15至20圈后,队伍再按照原定秩序,护送张巡像回上坊庙安放在祭坛上,祭祀结束后,村人饮酒互贺新春。

  梅仙,相传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活动最初由本美萧氏做龙灯头称为“福首”,后来,由本美萧氏的“天、地、人、和”4房各扎1条龙,按顺序排列出迎。为了保证逐年传承,4房的龙灯头福首要从上一年接下龙头,当年做龙灯头后接回龙珠,次年移交龙珠。

  近年,梅仙村民把朱熹崇文尚教、明理诚信、人格美育等方面的思想精髓写到“龙身”上,节板龙活动也成了传承、弘扬“朱子文化”的组成部分。梅仙节板龙保留了民间书画、剪纸等制作工艺的原生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群体舞蹈的艺术形式。

  大田板灯龙传承有千年历史,它源于大田县城区玉田村范氏家族。范氏族谱记载,唐朝末年,为避战乱,玉田村范氏开基祖范元超从中原迁入玉田,因思乡心切,常忆起故土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于是令族人用一张张长条板凳衔接成龙,在龙节上大书祖籍地堂号“高平郡”,由各房头后生们扛着游走,称“板凳龙”,并于每年元宵节午时开祠堂正门,抬龙祭祖,晚6时出龙至子时,范氏家族以此寄托他们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方式为邻近村民效仿,并约定每年元宵游龙,形成习俗,延续至今。

  大田县高氏迎鳌灯至今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大田县建丰村的村民们在高姓祖地蟾城坂,用火种点亮手中的灯笼。据传,建设镇建丰村高氏点灯的习俗最早始于南宋中期,当地方言“灯”与“丁”是谐音,点灯就像不灭的“圣火”世代相传,经久不衰。高氏宗亲以点灯形式,祈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富贵双全等美好愿望!

  打黑狮,是苏桥村以及整个广平地区比较出名的一个民俗。它是一种傩面舞与南拳表演的混合物,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着黄色麻布扮饰的狮身,整个过程是由进村、探桥、享祭、进庙、打斗、降服等表演组成。打狮的勇士围追堵截,黑狮终于匐匍倒地,武士们团团围住黑狮高声呐喊欢呼胜利。

  “黑狮探水”是打黑狮节目中探桥的一个精彩部分,黑狮扮演者在一座高约10余米的石拱桥中央由绳索缚住探身下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表演显得紧张刺激。整个过程耗体力,需要两三个扮演者轮翻上阵。黑狮是作为反派出场的,成了被驱赶的对象,“打黑狮”民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