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农业科技创新“三农”英才筑牢强农根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10-24 17:31    浏览:

[返回]

  2019年9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勋章”;2024年9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被授予“勋章”。5年间,两位“三农”科学家获得最高荣誉,是对科学家精神的高度弘扬,也体现了人才对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

  国之脊梁,民族榜样。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三农”英才接力奋斗、继往开来,使我国农业科技攀上了一座座高峰,让新质生产力惠及一家家农户,让希望的田野得以稻谷满仓、硕果飘香。

  “实现全程机械化是突破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强调。为了让中国人的“油瓶子”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他和团队在全国油菜主产区创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综合技术集成应用每亩节本增效超过300元,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节本增效300亿元以上。通过油菜体系的技术推动,全国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7年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62%左右,为我国油菜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没想到原先被乡亲们称作‘温饱豆’的土豆疙瘩,如今能靠它发家,这一切都离不开沈艳芬团队。”湖北省恩施市三岔惠生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逢人便夸。耕耘山野十六载,马铃薯体系岗位专家沈艳芬团队立足“恩施马铃薯”品牌打造,结合山区实际创新研究推广“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优化马铃薯、玉米与大豆间套作的行比和株距,光能和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抗倒性和抗病性明显增强,变传统一年“两收”为“三收”,实现粮油双丰增效。

  7月的午后,甘肃省天水市结束了为期一周的降雨天气,刚刚转晴,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站长吕钛就立即前往甘谷县新兴镇的山地辣椒种植基地察看情况。“暴雨连着艳阳天,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引发露地辣椒疫病、炭疽病等病害及蓟马的发生。”经过分析,吕钛和技术人员及时向基地提供了农药,现场培训无人机飞防辣椒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辣椒出现大面积病虫害,帮助种植户把损失降到最低。今年,在吕钛等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该基地引进了机械化定植、植保无人机飞防等技术,进一步推动甘谷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独特的“天水辣子”香飘四方。

  在全国,服务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有2700余人,各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有4600多人,涵盖水稻、蔬菜、生猪、柑橘、淡水鱼等50个主要农产品。从首席科学家到岗位专家再到试验站站长,他们无一不奋斗在农田湖泊一线,锚定农业产业最关键、最核心、最重大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农技指导服务,成为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被誉为“中国红豆杉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全县红豆杉产业产值已突破10亿元。树木茁壮、产业兴旺的背后,是现代农业科技强有力的支撑。作为一名福建省级科技特派员,欧建德常年奔走在红豆杉林和实验室之间,致力于高紫杉烷类种质改良研究,同时深入农户推广技术,为当地百姓送上“致富经”。在他的帮助下,经过人工重塑造型的红豆杉苗木盆景走俏市场,明溪县不少种植户有了百万元收入。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省深入总结20多年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不断完善选派机制、用人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引导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科技服务向全链条、全要素服务转变,累计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7万多人(次),全年有1万多名科技特派员在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据统计,在脱贫攻坚时期,全国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走乡串户解难题,为农民送上“致富良方”。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科技帮扶支撑力度不减,各级科技特派团深入农村一线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1800个乡镇、5100个行政村,扶持壮大80多个主导产业发展,继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

  在田间地头,与科技特派员并肩作战的,一定少不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有一位深受菜农喜爱并信任的“刘老师”,她就是寿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天英。自1990年大学毕业后,刘天英就开始从事蔬菜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一边走乡串棚指导农户,一边在培训班授课讲解知识。如今,她还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账号,通过互联网将蔬菜种植技术传递给全国各地的菜农。

  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扎根生产一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连接科技与产业、生产与市场、政府与农民、专家与企业,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土专家”“田秀才”加入到了农技推广的队伍当中,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

  9月11日,浙江农林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晚风中举行,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沈一诺代表新生分享了她的入学感悟。“我深知‘农是民之本’,能够深入基层,看着家乡一点点变好,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站在台上,她对今后的成长充满期待。包括沈一诺在内,今年共有154名新生以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身份走入大学校园,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储备力量。

  为进一步优化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农技队伍的为农服务能力,2012年,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工作。浙江农林大学积极响应,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基层农业人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新路径。截至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定向已招生2074人,涵盖了农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林学(林业技术)等9个专业。

  放眼全国,已有不少“公费农科生”扎根基层,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三农”事业贡献青春力量。陈思是山东农业大学首批“公费农科生”之一,学的是农学专业,2022年毕业后在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就业。“来到这里我很快就适应了,也很有信心能够做出成绩,这份信心来源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她回忆道。

  据介绍,山东农业大学“公费农科生”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等4个模块构成。“学校在培养中突出专业特色,既有人文修养课程又有专业交叉课程,努力将‘公费农科生’培养成为复合型高技能农业专门人才,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确保培养质量。”山东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浙江、山东、吉林、山西等12个省份在省级或地市级层面开展了农科生订单定向培养或类似的教育培养政策,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和基础支撑。从功勋卓著的科研元老到求知若渴的农科学子;从行业领衔的专家学者到扎根一线的农技人员,无数“三农”工作者奋力耕耘,为建设农业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中国乡村大地充满无限生机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