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丨伟人的三明情缘_三明宁化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10-08 12:14    浏览:

[返回]

  三明,是“风展红旗如画”的苏区核心区、是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开展了大量的革命实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1929年至1931年的三年间,三次来到三明苏区。在三明苏区期间,以满腔的革命豪情,率领队伍点燃了三明苏区革命的火种。他高瞻远瞩,指点江山,擘画了革命蓝图,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古田会议之后,为打破的“三省会剿”,1930年1月7日,率领红四军第2纵队从古田出发,途经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等县境,进入江西广昌,最终于1月24日与朱德率领的1、3、4纵队在宁都县东韶会合。在这次行军途中,眺望着风雪中一面面猎猎红旗、山路逶迤中雄赳赳的红军战士,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问答之间,展现了伟人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豪迈气势,体现了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影响下,革命火种遍及三明,沿途宁化、清流、归化等地群众,积极武装起来闹革命,许多热血青年自发参加红军,工农武装斗争蓬勃兴起。

  1930年6月22—25日,宁化在红军的帮助下,成功发动了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揭开了在三明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6月27日建立了三明区域内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宁化县革命委员会,7月1日成立了宁化特区委,7月5日组建了三明第一支红色革命武装——宁化赤卫大队(游击大队),三明的革命力量呈燎原之势。

  1931年5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铺排战线里,兵分四路,开始了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采用他最擅长的“诱敌深入”作战方针,从赣南富田打起,半个月由西向东一路横扫700里,挥手之间,四战四捷。

  率红军从广昌进入建宁里心镇,并在这里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会,剑锋东指建宁城。“建宁战斗”是第二次反“围剿”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仗,也是红军在三明境域内取得最大胜利的一仗。

  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军的第二次“围剿”。“建宁战斗”共歼灭敌第五十六师3个团,击毙敌团长1人,俘敌旅长、团长各1人,俘敌官兵3000多人,缴获各类枪械2500多支,无线门,还缴获了西药、粮食、被服等大量军用物资。

  建宁大捷当晚,在建宁县城西门外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主持召开总前委第五次会议,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红一、红三军团两个山炮连。

  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旧址——青云阁。(来源:建宁县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红军有了炮兵如虎添翼,山炮在攻防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之,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溪口天主教堂。在此,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诗中的“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形象地讽刺了蒋介石及反动派失败后的样子,足见的幽默、睿智和必胜信心。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来源:三明日报)

  建宁大捷后,运筹帷幄,分析了敌我态势,总结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经验,认真部署了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

  建宁县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来源:建宁县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931年6月底7月初,在建宁,4天内给红十二军军委、谭震林、红三十五军军委、闽赣边工委及周以栗,接连发出了三封指示信,精辟地指出“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东方是好区域(东方指闽赣边界)”,强调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做群众工作和筹款,扩大苏区,增强战斗实力。

  三封指示信发出后,红军加快了在宁化、清流、归化、沙县、将乐等地的筹款、建、建政、建地方武装及土地革命的步伐,促进了宁(化)清(流)归(化)和建(宁)泰(宁)将(乐)苏区的建立。

  1931年7月初,在建宁召开红一方面军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和江西、福建、闽赣边界苏区负责人会议,做出了主力红军千里回师赣南以打破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的决定,从战略上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建宁县苏区反“围剿”纪念馆里,收藏着一张珍贵的收条。它是20世纪70年代建宁县革命纪念馆从一位叫肖瑞兰的干部手中征集来的,上面写着:

  建宁县溪口人民公社城关大队全体社员: 你们托肖瑞兰带给毛的信和建西伏莲一盒都收到了,谢谢你们的盛意。 此复,并致 敬礼。 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九年十月十日

  1931年5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在建宁打响,已取得白云山、白沙、中村、广昌“四战四捷”的红一方面军势如破竹,顺利攻克建宁城。随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县溪口镇。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旧址暨、朱德旧居(来源:三明市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因兵挖壕沟时倒土填埋,西门一带的莲塘十有八九都被黄土、沙石毁得不成样子。看到后痛心疾首,就带着红军战士和莲农们一起清理莲塘,留下了“百口莲塘吐清香”的佳话。

  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红军帮助群众清理莲塘的雕塑。(来源: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红军撤出建宁后,“百口莲塘吐清香”成为传递红军消息、鼓舞群众士气的暗号。

  岁月如白驹过隙。1959年9月,一个消息在建宁县不胫而走——时任溪口公社管委会副主任的肖瑞兰被选为庆祝成立十周年大典观礼代表,要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一时间,溪口公社城关大队的社员们都欢欣鼓舞。

  为表达对毛的思念和当年红军重修莲塘的感恩之情,社员们决定委托肖瑞兰带些西门伏莲给毛尝尝,一共挑了10斤,打包成盒,连同一封写给毛的信,交给肖瑞兰。

  去北京的路上,肖瑞兰将这盒载着老区人民沉甸甸情谊的莲子当宝贝一样捧着,生怕有什么闪失,直到将它和信交到办公厅的手中才长舒一口气。从那以后,这张“厚重”的收条便一直铭记在建宁人民记忆里。

  建宁县城有一条一里多长的花墩桥街,街上店铺林立,每逢圩日,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

  苏维埃粮食合作社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社区花墩桥街42号。(来源:建宁县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这天恰逢圩日,喜欢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毛委员,趁难得的空闲时间赶圩。毛委员边逛边详细地向赶圩的农民了解情况。偶然听到几位农民发愁买不到锄头、犁耙等农具,于是,他转身向打铁铺走去。

  一连看了街上三家打铁铺,果然见店里摆的、挂的,铁砧上打的,尽是火钳、锅铲、铁瓢等生活用品,就是看不到农具。

  毛委员就问其中一家打铁铺的师傅,为啥不打农具?打铁师傅告诉毛委员,打农具会亏本。

  等到下午散了圩,毛委员又走进了那家打铁铺,还让人把另外两家打铁铺的师傅也请来。

  看着三位师傅疑虑的神情,毛委员开门见山地向他们讲明了眼下夏收夏种时间紧,农民兄弟买不到铁制农具种不了田,影响农村生产的道理。并请三位师傅帮忙,多打农具少打瓢。毛委员说,瓢啊、勺啊、钳啊、铲什么的,可以用竹木去做,而锄头、镰刀是要铁打的,竹木代替不了。

  毛委员亲自关心农具,让师傅们内心都很触动。然而,打农具费工不赚钱,赔本的买卖实在没法做,他们说出了也得养家糊口的难处。

  毛委员建议,农具的价格适当提高点,三位师傅表示农具卖贵了,农会干部就会上门来管了。

  很快,农会干部小邱来了,听明白毛委员的意思后,连连摆手表示价格提不得。农具价格一提价,农民肯定哇哇叫。农民有意见,一来影响农业生产,二来影响工农联盟,那就是天大的事啦!

  略感失望的打铁师傅们默不作声。坐在凳子上的毛委员表情严肃地向这个年轻的农会干部详细了解情况。随后,毛委员与大家一起一件一件计算农具成本,商定各种农具的合理价格。

  最后,毛委员语重心长地要求小邱等农会干部,要把这定价给大家解释清楚,工农之间相互理解支持,促进工农联盟更加团结一心。

  离开时,毛委员向三位打铁师傅拱手相谢。三位打铁师傅当即表示这就回去打农具,保证不误农时。

  1930年6月,、朱德等率领红一军团,在长汀完成整编后,挥师北进,从长汀开往宁化。

  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枧头村下新屋)。(来源:建宁县委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6月22日,宁化地下负责人徐赤生、李宽和、曹延勋等日夜兼程赶到长汀,迎接、朱德率领的红伍。此时,宁化西南半县暴动时机已经成熟,宁化地下便借红军主力进入宁化的东风,决定适时举行武装暴动。

  徐赤生将这一计划向正在行军途中的毛委员作了详细的汇报。毛委员当即指示举旗暴动,还把跟随自己多年的马灯擦干净交给徐赤生,祝他们旗开得胜。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藏30年代红军使用过的铁马灯架(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供图)

  徐赤生翻山越岭,连夜赶回宁化曹坊。他记住毛委员临行时“兵贵神速”的嘱托,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毛委员指示。拂晓时分,他和曹正刚等率领的暴动队伍,一举包围了曹坊民团营房,俘获民团团丁40多人,收缴民团20多支、子弹100多发,活捉了大土豪曹周坤,取得了暴动的胜利。与此同时,在红军主力的支援下,宁化城关、禾口、淮土、石碧、凤山、水东、李七坑等地的农会纷纷武装暴动。

  7月1日晚上,宁化城关张家堂屋里高挂着马灯,灯光将整个屋子照得通明。这里正在召开宁化县第一次代会。毛委员委托军团部出席这次会议,来自曹坊、禾口、城关等地的十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打响暴动第一枪的徐赤生担任了新成立的宁化特区的区委。

  在宁化特区委的领导下,全县革命队伍迅速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筹军饷……如火如荼,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数日后,红军主力撤离宁化,向瑞金、南昌等地挺进。宁化县成立赤卫大队,由徐赤生领导。

  徐赤生率领的赤卫大队,转战宁化、长汀等地,狠狠地打击了各地的土豪劣绅,消灭了一大批反动派民团武装。

  1934年4月,徐赤生奉命带领工作团转战建宁,开展敌后工作。在黄泥铺,他们遭到敌队人马的袭击。为掩护工作团撤离,27岁的徐赤生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徐赤生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毛委员送给他的那盏马灯却历经风雨保存了下来。成立后,这盏见证了一段红色历史的马灯几经辗转,最终保存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