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农业科技创新西宁大通:聚焦科技创新培育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9-30 19:49    浏览:

[返回]

  本网综合消息:近年来,大通县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紧抓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重点围绕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智慧化发展等工作,聚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前作表率。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引领。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导向作用,投入研发经费1070万元,重点支持工业、农牧业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及三型企业和农业科技园配套奖补资金;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下达农业领域县级科技项目17项,投入资金200万元;积极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培育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7家,配套落实奖补资金70万元。成功申报农业领域省级科技成果12项,其中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围绕牦牛、藏羊、青稞、燕麦等资源优势,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72个。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马铃薯新品种培育,进一步研发马铃薯新品种,已连续5年杂交32个组合,筛选500多份材料及品系,分类出多个加工型、鲜食型、特色彩色马铃薯类型,筛选出薯型优良、兼顾抗病、高产质优的品种(系);依托大通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油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大通马铃薯”地理商标优势,建立油菜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22万亩;提高奶肉牛良种化程度,建设奶肉牛冷配改良点47处,配套房屋设施、仪器设备、交通工具,调运优质奶肉牛冻精5.44万剂,人工授精覆盖面100%,受胎率、产犊率、成活率逐年提高;积极探索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新模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近年来大通县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青海省首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成为全省种养循环“大通样板”。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高原冷凉蔬菜品牌。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在全县甘蓝、鸡腿葱、芹菜、蒜苗等35个蔬菜主品种基础上,引进茼蒿、豆苗、黄心芹、彩椒、西兰薹、龙牙白菜等10个品种进行试验种植;重点打造标准化基地,培强9个百千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打造黄心芹、豆苗、鸡腿葱、黄瓜、西兰花、茼蒿6个单品基地,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更新栽培模式,依托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等项目,推广应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15万亩,推进蔬菜产业绿色发展;建成全省首家智能化循环式育苗基地,引进智能化循环式育苗设备6台,采用“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物联网系统+智能水肥一体机+连栋智能温室”模式,实现全过程智能化控温、控湿、控光、控苗,育苗数量增加一倍。

  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专家+特岗农技人员+基地”工作机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遴选4名特聘农技员参与2024年度马铃薯产业、蔬菜产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发现和培育本土人才,截至目前,成功申报高级农牧民职称3人,中级农牧民职称9人,初级农牧民职称8人;积极推荐申报各类人才,入选省级人才计划评审专家1人、第三届“西宁工匠”1人、县级乡村振兴带头人5人,其中3人荣获大通县“乡村振兴带头人”称号;提供科技服务,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家、“科技惠农”农技专家工作站1家,为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技服务。2024年,引进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0个,建立示范基地5个,为服务单位引进项目4个,培养基层技术骨干30人,培训农民400人次,帮助服务对象增收7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