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者、农学学子诉说泥土情与丰收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6-12 11:16    浏览:

[返回]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对“三农”工作重要作用的高度肯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明确要求,“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深情嘱托,在“三农”战线激起强烈反响,引发热切讨论。我们邀请部分“三农”工作者、农学学子代表,讲述自己的“三农”情缘、奋斗故事,畅谈学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凝聚不负嘱托、矢志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我是土生土长的莲花县人,对这片养育我成长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2004年,从江西财经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我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和上海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科研工作,但对故乡一直牵挂在心里。

  2013年,在各项“三农”利好政策的吸引下,我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回乡创办了莲花县梦莲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第一项尝试是养鱼。我们在荒地上挖建了一排鱼塘,很长一段时间,我每晚就睡在鱼塘边搭起的简易屋里,时刻守着鱼苗。没想到,由于病害,鱼大面积死亡,那场景简直让人心碎。

  这次惨痛教训让我深深感到,自己农林牧渔的专业知识实在太有限,必须加强学习。于是,我买来大量农业用书、养殖用书埋头苦学,还主动找有经验的种植户、养殖户请教,并慎重思考着下一个创业项目。

  经过仔细研判,我决定养羊。很快,新的苦恼又来了——新买的种羊对地形不熟,在野外放养一天后,晚上常常找不到“家”,一群羊都回不来。我们只好派出员工漫山遍野找羊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这样下去怎么行!我想起了习讲过的“金扁担”的故事。对啊,农业现代化就是新型农民肩上那副能挑山扛石的“金扁担”,作为一个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啥不发挥自己的专长呢?于是,我埋头开发了一套数字化GPS羊群管理系统,将集成感应芯片挂在羊脖子上,通过无线信号将羊的GPS坐标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这下子,羊跑得再远,也能瞬间找到它。我又在农场所有区域铺设了光纤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安装了网络监控系统,远程实时监控生产动态。

  怎么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更多农民兄弟的头脑,是我现在思考的头等大事。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新科技的辅助下,我不但养羊,还养起了鸡、鸭、鱼,猕猴桃、大棚蔬菜也种得蓬蓬勃勃。我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为社员和更多群众提供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咨询服务。让我高兴的是,已经有200多人在我们帮助下掌握了实用技术。如今,他们挑着“金扁担”,日子越过越红火。

  讲述人:浙江湖州德清县雷甸镇化技术学校校长、浙江省新时代脱贫攻坚优秀主播 潘晓利

  “国兴啊,今年你种的‘空中西瓜’卖得特别好!在栽培技术上想点办法,再搞出几款‘网红’水果吧……”中秋假期第一天,我来到德清县“西瓜大王”佘国兴的地里,和他聊起了创意农业发展情况。

  1997年师范院校毕业后,我就来到雷甸这个农村小镇,24年来一直和“农”字打交道。从了解农民诉求到建立“晓之语”创意农业工作室,我摸索出了兴农富农的新门道,带着农民兄弟们成长起来。他们渐渐走上了“创意农业+”新型致富路,很多还成了我们学校的农民培训班导师。

  2015年8月,本地虾农沈有根找我“吐苦水”——养虾比种稻谷利润高,但太不好养了,养殖技术哪里来?为帮助他,我组建了一个“青虾养殖技术指导与交流微信群”,把很多水产专家、虾农拉了进来。

  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80多名养殖户争先恐后地向专家们提问。我趁热打铁,召集新养殖户参加青虾养殖培训,并带着专家去虾塘上门指导。

  六年来,我陆续建立了288个农业微信群,涵盖10.8万人,还发动大家策划创意、撰写文案、剪辑视频,把朋友圈变成了“线上展销会”。渐渐地,找我们调研取经的人越来越多,至今已接待了全国23个省份、2000多家小铺的农人。这给农民兄弟们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现在,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多起来了,他们挺羡慕城里的沙龙和书吧。我就尝试着24小时开放校园,给他们提供学习、商谈和休闲场所。我还邀请院士、专家、学者、乡贤与新农人“师徒结对”,打造了一个会聚农业、科技、法律、卫生等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农民成长智囊团”。

  让本地专家和新农人一起成长,“西瓜大王”佘国兴是个典型例子。他20世纪90年代在我校支持下学习种植西瓜,经过一番打拼,把农业基地做出了名堂,“国兴西瓜”也成功申请浙江省著名商标。

  有了名气怎样反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我鼓励佘国兴开展乡贤导师帮带活动,带领学员一起刷“经验值”,毫无保留地把网红西瓜、小番茄的种植技术和电商销售经验传授给乡亲们。我还牵头做了一个农科教课题,将佘国兴的农业基地打造为集游学研学、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典范。

  20多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让咱农民兄弟都享受到创意农业的红利。以后,我将在农业文化挖掘和农业科技提升上下更大功夫,帮着乡亲们更快地走向共同富裕。

  这些天,我又到沙县区夏茂镇为村民们提供农技指导。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在田野里忙碌着、耕耘着,我心里感到无比喜悦。

  1986年,我从福建省三明农校毕业,进入沙县良种繁育场(现为沙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为稻种基地挑选优秀的水稻新品种,如今已持续了30多年。

  当年,沙县良种繁育场承担了中科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的再生稻试验项目。他经常到我们所里来指导,勉励我们说,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这让当时刚出校门的我深受鼓舞。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就睡在工作室,半夜醒来还时不时到田头观察水稻长势。由于我们工作严谨、数据精准,试验非常成功。这也坚定了我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信念。

  水稻选育试验辛苦且枯燥,需要时时挂心、天天观察,一年四季不间断。田间地头工作环境也不好,冬冷夏热。可我觉得很满足,能为农业、农村、农民做点事,多么幸福。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沙县农科所20多年来没有招到过年轻农技人员,我的团队里年龄最小的也是70后。这在基层农科站所是普遍现象。

  好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在沙县儒元村,就有一批90后返乡青年成立了合作社,进行大面积水稻种植。得知这一消息,我真是说不出的高兴,主动去给他们开展科技培训,手把手教他们选苗、栽培、防治病虫害。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归乡村,这是第一步。要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新型农民,还需要各方加把劲。现在,农村年轻人能干好农活的很少,从播种、插秧、施肥、耕田,到除草、喷药、防虫害,都得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而开展这些工作,迫切需要基层农技站所后继有人。

  怎么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农村、投身农业科技事业呢?我想,得真正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在事业和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年轻人把根扎在基层,把心留在基层。这样,农村科技队伍一定会越来越壮大,我们的乡村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陆健、高建进、任爽、杨珏、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谢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