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工作动态全省农业信息联播三明
三明市深入贯彻习关于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围绕机制、政策、产业、生态四方面的衔接,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是领导机制。统筹构建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政策支持、力量配备等经验做法,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并探索研究解决相对贫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严格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评估等制度,强化工作保障。
二是驻村帮扶。全市下派第五批驻村任职干部472名开展驻村任职工作,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帮扶全覆盖的同时,注重做好乡村振兴各项文章。永安市早安村驻村蔡全勇带领村两委建设生态护岸、基本农田灌溉水渠、道路硬化等项目,极大改善了全村基础设施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提高了村民收入。
三是跟踪落实。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列入乡村振兴“四大工程”“四大行动”,建立重点任务跟踪季报机制,实现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
围绕有效解决边缘对象精准帮扶,建立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印发《三明市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结合“一键报贫”工作,明确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监测程序,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全面防止已脱贫户返贫和非贫困户致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截至目前,认定返贫致贫监测对象514户1667人。
在试点基础上,出台《三明市推广农村相对贫困家庭“239”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指导意见》,进一步突出“两类困难家庭认定、三步识别程序、九种帮扶措施”,探索形成农村相对贫困家庭“239”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有力推动脱贫攻坚从消除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目标增添动力。
在全市选择32个基础条件好、村级班子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围绕“五个振兴”率先探索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目前各级已投入资金9000万元,其中21个为省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
一是提升产业扶贫可持续。做优做实专合组织,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园区+贫困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把贫困户连接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脱贫;为贫困户提供无门槛的农产品保险保障,预防因农业生产风险而返贫,将参保贫困户自付保费比例由10%降至2%,2020年以来,已为1063户贫困户农业产业投保。
二是坚持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涉及范围广、覆盖面积大。三明市按照立足产业基础和布局,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开展“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目前,已创建清流沧龙村渔业、永安内炉村芙蓉李等4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宁杂交水稻制种,将乐肉鸭等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三是探索产业融合新业态。三明市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探索发展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相互融合的产业新业态。尤溪县列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建宁县、尤溪县列入首批、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附加值。坚持“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工作方针,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多层次、多环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建宁县稳定种植白莲5万余亩,运用高新技术对莲子进行全方位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研发蛋白粉和速溶藕粉等高端产品,深入挖掘莲子的高附加值,可促进农户每亩增收近千元,现建宁通心白莲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
一是生态扶贫创基础。加大贫困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筑牢生态扶贫基础。2019年全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54万亩,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投资超2.8亿元;对水土流失率达13%以上的重点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非柴燃料补助政策,超过一万名贫困户精准受益,政策实行以来减少了薪炭林的砍伐,水土流失率下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创造了生态基础。
二是美丽乡村树精品。选择包括4个已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内的12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实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工程,已基本建成12条“一县一带多点”示范带,推动“点、带、圈”同步提升,辐射带动58个行政村(林场)9万余农民群众共同发展。其中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规划编制经验被省自然资源厅作为山区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典型推广;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带动180余户农房实施立面改造,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
三是绿色创建显成效。全力推进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绿盈乡村”建设,2019年,全市创建“绿盈乡村”630个,宁化县河龙乡下伊村等6个示范效益明显的村庄入选全省乡村生态振兴案例选编;培育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2个,森林人家91家,泰宁等5县获评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地,大田桃源睡眠小镇被授予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基地。
四是绿色发展全域行。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换金山银山通道,推进“生态”变“业态”。推进“资源”变“资产”,推进“土货”变“名货”。聚焦发展森林康养、森林食品、生态休闲、特色林产业,2019年,全市森林康养总投资达63.04亿元,森林旅游产值达51.5亿元,接待游客986万人次,实现竹业总产值245.7亿元,全市涉林村财年收入1.36亿元,占村财总收入的16.1%,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达509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7%。(市局发展规划科)
中文域名: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政务地址:福州市华林路123号邮编:350003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