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到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3年的奋进,23年的荣光,记录的是一代代三明农科院人将创新的大旗高高擎起,无私奉献农业科技的忠贞赤诚。
成立以来,三明市农科院已取得各类奖项1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34项(其中,省一等奖6项)。共选育出129个良种通过国家、省、市审定(认定)。各项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达14亿亩,新增产值800多亿元。选育的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是我国应用范围最广、应用持续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恢复系,是我国杂交水稻组合更新换代的里程碑。根据“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在全省9个地市所中排名第1位。2015年成为“全国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此外,三明农科院近年来还荣获“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地方所属高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海南三亚,对大多数人意味着清新的海风和漂亮的椰树。但对张受刚来说,这个熟悉的地方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张受刚今年又来到三亚,一下车就钻进稻田里。他今年已经67岁了。从1979年起,几乎每年都到海南参加南繁育种工作。
同行的还有三明市农科院院长许旭明。他说:“张受刚在职务上曾当过我们单位一把手,职称上是二级研究员,一如既往的辛勤付出靠的是一个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一份执着!”
其实,不仅仅张受刚,每个三明农科院的科研工作者都久久为功,把论文写在田野上。许旭明是位博士,只要稻田里长着水稻,他每天都会观察个把小时,一身污泥一身汗是常有的事。一个课题,一做就是30年。
水稻育种既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项水稻育种成果从研究到通过审定最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育种工作必须跟时间赛跑。为加快育种速度,许旭明和他的伙伴们每年11月底到第二年5月都要到海南的育种基地工作。他说,现在条件好多了。以前,没有住房,人和肥料、农药共处一间;没有床铺,借用学校高低不平的课桌;没有电灯,点蜡烛或油灯;没有厨房,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铁锅,煮稀饭配萝卜干……
“我经常一呆就是半年,家里根本顾不上。刚结婚那年,在家就呆了十几天。想家里人想得厉害,写封信来回也要两个星期。”许旭明说。
“为了育种,科研人员一年四季忙忙碌碌。最炎热的7月,艰苦的‘双抢’工作必须亲自完成;做‘杂交’时,下午2点以后吃午饭是正常的事;‘中暑’、‘关节炎’、‘胃病’是水稻育种人员的通病。”三明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黄建明长期与三明市农科院人打交道,对此深有体会。
正是对事业的热爱,育种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换来丰硕的成果。一大批获得国家、福建省奖励的科技成果诞生于三明市农科所这个边远山区的基层科研单位,走出了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国家级中青年专家郑家团、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许旭明、福建省优秀专家张受刚等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
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成为省级农民创业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2015年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从省农科院来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挂职任副主任的苏明星博士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离不开三明市农科院强大的科研支撑。”
三明市农科院以商为桥,突出服务发展、服务“三农”,搭建商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
2001年10月,三明市农科院牵头发起成立了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种业公司,让科技成果和市场‘无缝对接’,这是市场的需要,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对当时的情景,六三种业公司总经理乐开富记忆犹新。
依托农科院的强大科研能力,契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六三种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公司销售区域从福建省单一区域拓展至南方稻区14个省(区、市),销售的品种9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0%的产品销往省外市场。
六三公司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拉动农户增产增收。它在福建、湖南建立了2万多亩制种基地,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400多万公斤,带动农户8000多户,带动基地农户增加纯收入2000多万元,六三种业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并拥有省名牌产品。
六三种业的发展壮大使三明市农科院得以实现产业反哺科研,市农科院的科研有了“源头活水”。
三明市农科院的勃勃生机,也引来了众多“大咖”的加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先后在三明市农科院设立院士工作站。
一些企业也慕名而来承接成果转化。神州克劳沃公司是农业部所属的国企,是国内最大的花卉种球和花卉种子的供应商,在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设立了分公司。集创业孵化、培训、引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兴农谷”众创空间落户三明市农科院,成为三明市首批认定的众创空间之一。一批新型“农民”在此安家落户。
这几年,周辉明硕果累累。他主持“一种红掌组织培养的方法”专利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参加“优质多花黄精试管苗快速繁殖方法”专利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主持申报“一种竹叶兰组培快繁的方法”专利技术研究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初审;主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红掌“火焰”种苗组培快繁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已结题;参与编写福建省地方标准《盆栽红掌保护地栽培技术规程》。
“关键是有个好机制。大家来了就不愿走,在这里人生有出彩的机会。”对此,周辉明感触颇深。周辉明是西南农大的本科生,2004年进入三明市农科院。
院里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就有5人。周辉明原本认为一个本科生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不过,院里不以资历论英雄。每三年,农科院以课题组为单位,所有人员参加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因此脱颖而出。同时,试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项目经费和研究成果来确定职称的聘用。
这一机制,让周辉明这样有想法的年轻人才有了用武之地。韦新宇对此深有体会。他2008年从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到三明市农科院。作为河南人,他无亲无故,人地两疏。然而,院里专家根据他的专业和兴趣,很快确定了研究的课题方向。他说:“有老专家的指点,我事半功倍,项目获得省自然基金的支持,是同学中最早出成绩的。”
年轻人能出成绩,有能力的人也能脱颖而出。陈昌铭是中专毕业生,职称至今还是中级。但他拥有过人的洞察力,能从生产方面提出栽培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提高试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培育出来的花,花香更浓,花色更丰富,花姿更婀娜,颇得市场青睐,不少客商都为他的专业技术所折服。陈昌铭被聘为花卉研究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选送的花卉品种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花博会、中国(福建)花王暨花卉精品展销会获得一银一铜的成绩。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到三明院工作的人都能踏踏实实搞科研,使全院呈现出团结奉献、精诚合作、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三明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蔡新民说。为了拓宽年轻人的发展空间,院里还专门筹措资金,设立院立科研项目与课题。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三届青年学术论坛,使科技青年对各自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和计划;同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一带一”的工作机制,促进中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能力快速提升。眼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科研队伍正在逐步完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